南京首段光伏声屏障成功并网发电——“交通+”加出绿色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5-21 08:55 来源:南京日报
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为“绿色转型,节能攻坚”。就在上周,南京首段99kW(千瓦)光伏声屏障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车流穿梭其间,不仅可通过声屏障降噪,更能发电供能。南京市交通集团所属交通产业集团,近年来深度挖掘道路两侧资源,变“存量”为“增量”,在“交通+”中,加出公路绿色发电、低碳转型的新蓝海,迸发出“交能融合”的新质生产力。
声屏障变发电站,每年发电近9万千瓦时
车行绕越高速公路八百河大桥段时,路边一段隔声屏障显得很特别。其顶部结构,统一为黑色方块。“这就是我们创新推出的光伏声屏障,黑色部分便是光伏板。”南京交通产业集团交能公司负责人沈建向记者介绍,该段光伏声屏障全长420米,由180块单晶硅组件构成。
传统声屏障由防撞层、隔音层、透光层组成,透光层材料为亚克力板。记者在现场看到,“上新”的声屏障则采用先进的模块化安装方式,将传统声屏障的上部吸声板及亚克力板换成带有吸隔声功能的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组件寿命可达25年,节省了中途的更换成本。沈建表示,声屏障在提供良好隔音效果的同时,产生的电能接入电网,可就近为沿路信息数据设备、监控探头、测速显示屏、收费站、路灯照明等提供电能。
根据测算,该段光伏屏障装机容量达到99kW(千瓦),预计每年可发电量达到8.86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1.9吨。
“首段之后,我们还将继续在集团负责养护的高速公路、桥隧段选址布点。”沈建告诉记者,八百河的试点只是开始,目前已完成建设的栖霞山长江大桥北象山隧道附近的光伏声屏障,不仅规模大,而且产生的电可直接供应隧道照明。
能降噪,能发电,一屏多用,实现了能源与道路环境的和谐共生。在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推动了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
盘活低效用地,公路沿线“变闲为宝”
“这里的充电桩不少,充电费用也不高。”5月10日,在南京交通综合能源服务中心铁心桥服务区站,正在给新能源车充电的刘先生发现了这个充电好去处。他指着车棚告诉记者,“这里竟然是光伏车棚,难怪充电比一般高速服务区便宜。”
服务区的惊喜还不止于此。在一旁的重卡换电站内,新能源卡车王师傅刚刚完成换电。双轨设计,取电换电同时进行。“四五分钟就能搞定,我们跑运输的,时间最宝贵。”王师傅对这个换电站非常满意。
而在一年多前,这里还存在着功能少、利用率不高的烦恼。如何盘活低效用地,唤醒公路沿线沉睡资源?南京交通产业集团通过前期谋划,打造了集“光、储、充、换”等多能互补的微电网示范点,不仅车棚顶有光伏,就连一旁的办公载体等,也因地制宜设置光伏。
该集团交能公司现场负责人周东连介绍,基于“交通+”综合能源发展需要,企业打造了全国首个跨城际互通互换重卡换电站、江苏省首个高速公路重卡换电站,也是南京市首个双轨重卡换电站,单日最高可满足150车次的换电需求,预计全年可为约16500车次提供换电服务,换电量近500万千瓦时。依托南京作为国家换电试点城市的机遇,企业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合作,还解决了全省互通互换推广难题。
“变闲为宝”的不只是铁心桥服务区,南京交通产业集团还在栖霞收费站建设“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并入选2023年南京“十佳”低碳应用场景。
低碳智慧,让“交通+”越“加”越精
打开手机,沈建可以看到遍布全市光伏电站的信息。“发展智慧交通,电力是基础。”沈建表示,近年来,企业利用系统内的道路资源,包括一些厂矿企业屋顶、空地等闲置资源,累计建成各类光伏电站60座,总装机量达到54MW(兆瓦)。此外,还建成78座新能源车充电站,以及零碳服务区、零碳收费站和交通综合能源中心。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企业还正在推进多元应用的智慧交通能源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实时采集和信息交互,继而为全局清洁能源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在“交能融合”中,真正把交通行业从传统的、单纯的能源消耗者,转向为能源产销者。通过新技术、新科技的创新应用,推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接下来,南京市交通集团将依托能源网、交通网和信息网“三网融合”,聚焦“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数字、绿色交易、绿色投资”六大体系,积极主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协助构建产业强市和“2+6+6”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